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条款》

细胞量子科学与佛教生命观的对话——原能集团创始人瞿建国先生与大圆通寺住持慧莲法师对话间产生的共鸣

2025.11.21

当科学家在实验室观测量子纠缠、僧人在佛堂诵经祈福,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个世界,其实同样在探索着生命的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关于生命本质的跨时空对话。



心与细胞:生命的双重密码

佛家说“心生万物”,认为我们的心态和念头直接影响着生命的质量。这与现代科学对细胞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不是简单的“小零件”。最新研究发现,细胞内存在着奇妙的量子现象——就像微型的“心灵感应”。鸟儿靠这个感应导航,植物靠这个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更神奇的是,科学家发现我们大脑的运作可能也建立在量子基础上。


施一公院士曾说:“科学发展的边界,正是我们认知的边界” 。这句话在这里格外贴切——科学每前进一步,就越发理解到生命的深奥。



细胞储存:为生命上“双重保险”

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储存细胞,这不仅是保存生命的“种子”,更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


保存在-196℃液氮中的细胞,看似静止,实则在微观看,仍保持着动态。这让我们联想到佛家的诵经祈福——通过专注的意念传递能量。科学上讲的“量子纠缠”告诉我们,两个相互关联的粒子,即使相隔万里也能瞬间相互影响。


施一公院士对此有过精彩比喻:“量子纠缠预示着某种更深层的联结”。 或许,意识与细胞之间,也存在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深层联系。


大圆通寺住持慧莲法师与原能集团创始人瞿建国先生


科学与佛学:共同描绘生命全景

科学告诉我们如何保存生命的物质基础,佛学则启发我们思考生命的精神价值。二者不是谁证明谁的关系,而是像拼图一样,共同拼出更完整的生命图景。


2600年前,佛陀说一碗水里有“八万四千虫”,当时无人理解。直到发明了显微镜,人们才惊叹古人的智慧。今天,细胞科学与佛学生命观的相遇,或许正是另一个这样的时刻。



未来已来:生命的完整守护

当我们存下一份细胞,既是在物质层面留存希望,也是在精神层面寄托美好。这代表了未来生命关怀的方向:用科学保障生命的长度,用智慧拓展生命的宽度。在这个意义上,实验室与寺庙,科学家与僧人,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理解生命,珍惜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其应有的光彩。


这或许就是施一公所说的“超越认知边界”的真义—— 当科学与人文携手,当物质与精神共舞,我们才能真正触及生命的奥秘。


在这个充满可能的时代,让我们既相信科学的力量,也保持心灵的开放,共同期待更多生命的奇迹被揭示。


本文以诗意的视角探讨现代量子生物学与佛教生命观的共鸣,并非严格科学论证。



分享至